查看原文
其他

莎剧折子戏:艺术“不分”东西方 | 社会科学报

李伟民 社会科学报 2019-12-11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莎剧折子戏”

莎剧折子戏以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手法再现莎剧精彩段落,既深刻反映出原作深邃的人文主义精神,又成为西方戏剧理论与实践的参照物。

原文 :《“莎剧折子戏”架起中西文化的桥梁》

作者 |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   李伟民

图片 | 网络


“中国莎剧”的新方式


莎士比亚东渐以来,中国舞台上对莎剧的改编演出逐渐成为一种常态。除了话剧莎剧改编之外,更多的中国戏曲也热衷于以戏曲形式改编莎剧,而且深受喜爱莎剧和戏曲的观众与莎学专家好评。

  

戏曲莎剧在其发展传播过程中,经典的莎剧大戏不能常演,除了排演全本的大戏以外,将大戏中经典的片断、精彩的演出、精彩的唱段,截取为“折子戏”,成为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莎剧折子戏”。根据全本莎剧大戏保留下来的这些莎剧“折子戏”主要有:湘剧《巧断人肉案》、越剧《马龙将军》、沪剧《铁汉娇娃》、京剧《王子复仇记》、越剧《王子复仇记》、昆曲《血手记》、黄梅戏《无事生非》、徽剧《惊魂记》、越剧《天长地久》、豫剧《无事生非》、越剧《冬天的故事》、京剧《岐王梦》、越剧《第十二夜》、京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汉剧《驯悍记》等。

  

京剧《王子复仇记》


“莎剧折子戏”或莎剧经典片断的创制,使没有“折子戏”概念和演出方式的话剧莎剧与中国戏曲相融合,呈现出更为鲜明的民族戏曲的艺术形式,同时,也为广大中外观众了解、欣赏莎剧,特别是“中国莎剧”带来了新的方式和全新的审美艺术感受。

  

徽剧《惊魂记》


“折子戏”可称为戏曲的一种特殊呈现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折子戏是针对全本戏而言的,是全本戏里的一折。相对于全本戏,折子戏只演其中相对完整的片断,而且该片断能够展示演员的表演水平。折子戏的称谓有“摘锦”、“杂剧”、“插出”、“零出”、“散出”、“散剧”、“集戏”等名称,1949年后多称“折子戏”。一般来说,划分演唱场次的单位,称之为“折”,但它又不同于现代戏剧的一场或一幕。“折”是在音乐曲调上自成一“套”,故事情节为一个段落,是为一“折”。“折子戏”是指一场或几场组成的、有独立体系。折子戏是表演艺术精致化的产物,有利于表演艺术流派的产生和形成。

 

莎剧舞台的中国化

 

莎剧折子戏是全本戏中的精彩片断,好的折子戏故事情节相对完整、独立,情节浓缩,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唱念做打精彩,结构安排往往别出心裁、不落俗套。莎剧折子戏主要集中体现戏曲剧种特有的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特征。莎剧折子戏由于显示了艺术家表演艺术方面的鲜明特色,逐渐发展、积累了一批表现艺术流派的代表性剧目,并且这种演出方式深受中国观众的欢迎与喜爱。

  


上海新艺华沪剧团的沪剧《铁汉娇娃》根据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1944年4月,文滨剧团首演于恩派亚大戏院。石筱英、卫鸣歧、邵滨孙、筱爱琴领衔的中艺沪剧团于1951年重新演出于中央大戏院。1963年又由艺华沪剧团、上海新艺华沪剧团排演。

  

湖南省湘剧院的湘剧《巧断人肉案》将夏禄福(夏洛克)中的一个著名唱段改为“吝啬鬼”折子戏。吝啬鬼由著名湘剧演员唐伯华饰演。这段折子戏可谓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吝啬鬼夏禄福的心理状态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这段表演中,唐伯华的每一个眼神和每一个动作都是戏。

  

湘剧《巧断人肉案》


中国戏曲学院根据黄梅戏《无事生非》剧本改编的实验豫剧《无声生非》,虽然剧词沿用了黄梅戏《无声生非》的剧本,虽然表演风格呈现为豫剧的表演方式,但是剧中融入了大量的歌舞表演作为穿插、衔接、营造戏剧氛围的手段,并且吸收了大量的西方音乐、舞蹈元素。

  

豫剧《无事生非》


豫剧《无事生非》演员众多,在遵循豫剧表演风格的基础上,可谓一部改编力度颇大的戏曲莎剧。而汉剧《驯悍记》中“琵琶弹奏心不爽……我最爱赵飞燕汉宫飞舞,轻盈身翩翩舞移步华堂”,通过这些折子戏或经典唱段使观众在了解莎剧的基础上,更为戏曲的表现方式所折服

  

汉剧《驯悍记》


从中西不同的审美观念出发,我们看到了,如何以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手法再现莎剧中精彩、经典的段落,既深刻反映出原作深邃的人文主义精神,又使戏曲的审美艺术形式成为西方戏剧的理论与实践的参照物。我们的莎剧演出不仅仅追求酷似,也不单纯追求模仿自然,既要以人物的身份在舞台上生活,又不满足于创造生活的幻觉。我们应该明白,即使是现实主义的戏剧,也不可能是那么现实的。我们承认舞台条件的限制,但又不能画地为牢受艺术观念、舞台条件的局限。莎剧舞台的中国化要充分发挥舞台假定性、诗化意境和中国戏剧的艺术魅力。我们相信,“折子戏莎剧”已经在中西文化、中西艺术和中西戏剧之间架设起了一座戏剧艺术融通的桥梁。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29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后莎士比亚400时代”:不止是莎学和莎剧 | 社会科学报

童庆生:是谁让莎士比亚走向世界 | 社会科学报

和莎士比亚有关的那些名字丨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